发表时间:2014-04-09 16:41文章来源:昌吉佳美医院浏览量:
摘要:2006年,鉴于全球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不断上升,而公众对该病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,经国际 肾脏病学会(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,ISN)与国际肾脏基金联盟 (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,IFKF)联合提议,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3 月份的第二
2006年,鉴于全球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不断上升,而公众对该病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,经国际 肾脏病学会(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,ISN)与国际肾脏基金联盟 (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,IFKF)联合提议,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3 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确定为世界肾脏病日(WorldKidneyDay),希望籍此机会提高大家对肾 脏保护和慢性肾脏病的重视。
人体肾脏有两个,位于后背脊柱的两侧,呈蚕豆狀。肾脏具有排泄废物、调节血液成分及分 泌某些激素的作用。肾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,因此肾脏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,并有一段 时间的缓慢进展。而一旦出现明显症状,往往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。国际肾脏病流行病学 调查显示,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达10%左右,40岁以上人群高达18.7%,我国各地区的流调显 示的发病率也接近这一数据,这意味着我国患有慢性肾脏病的人数超过1亿人。其中有很大 一部分病人是在儿童时期患病,由于没有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,以至于在儿童时期能够控制 的肾脏病延续至成人,并不断进展、恶化,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。因此,保护肾脏应 从儿童做起。
首先,要从孩子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做起。
①定期检查尿液:儿童常规进行尿的检查,与检查孩子的生长发育、营养状况,心、肺功能 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。因为有部分肾脏疾病起病很隐匿,孩子常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,可 以通过常规的尿筛查早期发现,因此建议孩子每年进行1~2次的尿检查。
②重视“感冒”“扁桃体炎”的防治:感冒、扁桃体炎是孩子的常见多发病,在患这些小病 后1~3周内可以引发“肾炎”,家长应该重视预防这些“小病”,注意查尿,并积极控制扁 桃体炎。
③不可小瞧“皮肤病”对肾脏的损害:皮肤脓庖疮、疖肿这种被人们称之为小病的皮肤病, 常在2~4周内可以导致肾炎,出现水肿、血尿、蛋白尿、高血压等;过敏性紫癜,这种常被 误认为血液病、皮肤病的疾病,可以导致肾脏严重的损害,在发病的半年内及以后要注意查 尿。
④药物性肾损害: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众多。有各种止痛药,如非那西丁、扑热息痛、阿司 匹林等。这些药物易在肾脏乳头部聚集,可导致肾乳头坏死。某些抗生素如先锋霉素、庆大 霉素及链霉素等,可能损害肾小管,引起蛋白尿、管型尿。脂溶性维生素,如维生素A过多 ,可引起尿频、尿急、遗尿,还可导致肾小管坏死,另外,各种可吸收的磺胺药,对肾脏也 有损害,以及中草药如植物类中药:关木通、青木香、天仙藤、朱砂莲、马兜铃、寻骨风、 细辛、泽泻、雷公藤等。动物类中药:如鱼胆、蛇胆、斑蝥、蜈蚣、海马。矿物类中药 含 砷类(如雄黄、砒霜、砒石、红矾);含汞类(朱砂、轻粉、升汞);含铅类(铅丹)和明矾等。 含马兜铃酸的常见成药如:龙胆泻肝丸、甘露消毒丹、排石颗粒、石淋通。家长应在医生的 指导下给孩子服药。
其次,家长的“多心”非常重要。
孩子的肾脏病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,关键是疾病治疗的时机,因此,必须重视早期发现孩子 的肾脏损害。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须高度警惕肾脏病:
①尿液颜色变化:正常尿液呈淡黄色、清亮。如果尿液呈“洗肉水”色或血样甚至有血凝块 的尿,称之为血尿,小儿血尿原因很多,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脏疾病。尿液混浊,常提示尿路 感染;酱油色尿液常提示身体存在严重的溶血。
②尿液气味变化:新鲜排出的尿液没有特殊的气味。如果存在特殊的气味,如腐臭味,须警 惕尿路感染。
③尿液中泡沫增多:排出的尿液出现不容易消失的泡沫,常提示尿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多;
④尿频:排尿的次数增多,称之为尿频。尿的次数与年龄、性别有关。成人白天的尿次大约 在4~6次,夜尿在0~2次。1岁小孩每日排尿约20次,2岁时减少到10次,4岁以后膀胱排尿控 制功能趋于成熟,排尿次数接近于成人。
⑤夜尿增多:夜尿的增多常常提示慢性肾脏功能损害、内分泌系统疾病。
⑥水肿:肾脏功能下降,对水的排泄减少,常出现水肿,特别是眼脸部的水肿。
如果孩子患了肾脏疾病,必须遵循三条最基本的原则。
①及时就诊,明确诊断;
②坚持治疗、长期监测;
③调整孩子的学习、生活、饮食。
如果能对小儿肾脏疾病早发现、早干预,可保护肾脏功能、甚至于可以治愈。
Copyright@2004-2014 昌吉佳美医院. All Rights Reserved.鄂ICP备12015085号-1 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做为诊断及医疗依据!
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武卫计网审(2014)031号